休谟问题探讨能否从“是”(事实/实然)推导出“应当”(价值/应然),本书认为两者并非绝对割裂,因为事实总在特定的欲望、目的和社会制度框架中被认知,并通过概念与价值内在关联。
我们是否能够以及怎样能够从物事之所是推导出应当怎样做?这个“是与应当问题”被称作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
如果研究只涉及实然,与我或我们应当怎样做没有关系,那就是科学研究;如果研究只涉及应然,而没有实然为据,那就是道德说教。
自然状态是实然与应然的和合处,甚至要说,自然而然的存在,理所当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展开阐述
“休谟问题”,又称“是-应当问题”或“实然-应然问题”,是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它质疑我们从关于“世界是什么”的事实陈述,过渡到关于“我们应该怎么做”的价值判断的逻辑合法性。本书作者认为,事实与价值之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的关系远比通常所理解的要复杂和紧密。
对“是-应当鸿沟”的驳斥
传统的休谟问题将事实(is/实然)和价值(ought/应然)视为两个完全分离的领域,认为从前者无法逻辑地推导出后者。本书的观点是,这种分离误解了我们认知事实的方式。
- 事实认知并非纯粹客观:我们并非先认识一个“赤裸裸”的原子事实,然后再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相反,我们总是在一个由欲望、需求和目的构成的生活处境中去认知事实。例如,我们关心河水的深度(事实),是因为我们想判断是否能过河(目的/应然)。
- 制度事实内含价值:许多事实,尤其是社会性事实,其本身就植根于一个价值和规则的体系中。例如,“我问你借了钱”这个事实,脱离了私有财产、信用、承诺等社会制度(这些制度本身就充满了价值预设),是无法被理解的。正是在这个制度框架内,“借钱”这个事实才与“应当还钱”这个价值要求产生了内在的概念联系。
实然与应然的和合
作者提出,在很多情况下,实然与应然是统一的,特别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
- 自然状态的和合:“水往低处流”既是一个事实陈述,也隐含了“按道理水就应该往低处流”的应然期待。在这种“理所当然”的自然状态下,事实与价值是未分的。
- 典范的和合:在伦理生活中,实然与应然的和合体现在典范人物身上。船长在海难时选择让乘客先走,他的行为(实然)就展现了道德上的“应当”(应然)。这种和合不是通过逻辑推导,而是通过实践的努力达成的。
科学与伦理学的分野
事实与价值的关联问题,也揭示了科学与伦理学的根本区别。
- 科学:力求客观,将价值客体化进行研究,悬置研究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它处理的是“无我之知”,与研究者“我应当怎样生活”无直接关联。
- 伦理学:无法脱离价值评价,它探讨的始终是与探究者自身紧密相连的问题(如何过良好生活)。伦理学是“有我之知”,意义和价值对于探究本身具有构成性。
因此,伦理学无法被还原为一门像生物学或心理学那样的实证科学。科学研究的结论可以为伦理思考提供重要的事实依据和影响,但无法取代伦理学本身对善好、目的和规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