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道金斯通过其科普著作《自私的基因》,普及了新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生物个体只是基因为了实现自身复制和传播而存在的“生存机器”。

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著名的科普书,题目叫做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大意是说,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生物个体,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基因复制自身的“生存机器”,而基因则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

成功的基因的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无情的自私。

道金斯申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自私与利他的生物学本质”,解释为什么尽管成功的基因都是自私的,而我们却会看到“有些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生出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展开阐述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他的“自私的基因”理论,为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生命和行为提供了颠覆性的视角。

核心观点:自私的基因

  1. 基因中心论:道金斯提出,进化的驱动力是基因的“自私”,即其内在的、最大限度地复制和传播自身的“倾向”。生物体(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无论看起来是利己还是利他,其根本动机都可以追溯到基因为了延续自身而演化出的策略。

  2. 对利他行为的解释:该理论试图用基因的“自私”来解释看似无私的利他行为。

    • 亲缘选择:生物个体会倾向于帮助亲属,因为亲属体内含有与自己相同的基因副本。保护后代、帮助兄弟姐妹,本质上是在帮助自己基因的延续。
    • 互惠利己主义:在非亲属之间,合作和互助也可以通过“延迟的自私”来解释,即“我帮你,你将来也会帮我”,这种策略在长期来看对双方的基因都有利。

影响与争议

“自私的基因”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演化论和人性的理解,为“人性自私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然而,这一理论也因其简化和还原论的色彩而备受争议。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其局限性,例如难以解释纯粹的、无望回报的利他行为(如牺牲自己救助陌生人),以及人类社会中复杂的、非以生存繁衍为目的的贪婪和残暴。作者亦澄清,书名中的“自私”是基因层面的比喻用法,并非对个体行为的道德评判。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