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型工厂是现代乡土工业的一种实践形式,它主张将适合分散生产的轻工业(如农产品加工和日用品制造)以规模适度的工厂形态设立在乡村,通过“机器+手工”结合的模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在不脱离农业和乡土社会的情况下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那些90个工人之下的小型工厂假如有电力可以利用,全可建立在乡村里。如果这1000多个小型工厂分散到了乡村里,我相信比起集中在上海,对于乡村人民经济上的帮助一定可以更可观。
在乡土工业里这些手工的部分尽可保留在家庭里,而把需要机器的部分集中在小型工厂里。手工和机器正不妨配合起来……则截长补短,恰到好处。
乡土工业在经济上的优点却有都市工业所不易得到的。最主要的在我看来,是乡村工业中工资较低。维持同样的生活程度,乡村中所需的费用较都市里便宜。
展开阐述
“乡村小型工厂”是费孝通对“现代工业技术下乡”理念的具体化,它驳斥了乡土工业等同于落后家庭手工业的误解,并从规模、技术和成本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一种现实可行的乡土工业模式。
1. 规模的适度性
费孝通指出,乡土工业并非必然是家庭作坊式的。随着电力等新技术的应用,工业规模可以更加灵活。他以1928年的上海为例,超过70%的工厂是90人以下的小型工厂,证明了小型工厂本身就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类工厂完全有条件从城市分散到乡村,从而直接惠及农民经济。
2. “机器+手工”的复合技术模式
这是乡村小型工厂的核心运营模式。它并非全盘机器化,也不是固守纯手工,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
- 核心工厂 (机器部分):将需要动力、机器设备和专业技术的生产环节,如制糖中的压榨、制纸中的打浆,集中在村庄或集镇的小型工厂中完成。
- 家庭作坊 (手工部分):将可以分散完成的、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如织布、挑花、抄纸等,分配给农户在家庭中完成。
这种模式形成了“整个乡村可说是一个工厂,小型工厂是个核心”的社区化生产格局。它既利用了现代技术提高了关键环节的效率,又充分吸收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截长补短,恰到好处”。
3. 独特的成本优势
乡村小型工厂相比城市工厂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工资成本上:
- 生活成本低:乡村的吃、住等基本生活费用远低于城市,因此可以用较低的工资维持同等的生活水平。
- 农工收入互补:农民参与乡土工业是“兼业”,其家庭收入是农业和工业的统筹。当工业收入不高时,农业收入可以作为补充,即“农业正在津贴工业”。这使得乡土工业在发展初期能够承受比城市工业更低的工资水平,从而在与外部成熟工业品的竞争中获得宝贵的生存空间。
费孝通强调,这种低成本优势是在合作社制度下,旨在为民族工业“确立阵地”的策略,而非资本主义式的剥削。它是乡土社会在艰难的工业化起步阶段,利用自身特点“自力更生”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