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阶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过垄断以文字为载体的规范知识(礼、义、信),从而脱离体力生产,扮演“劳心者”角色,并以此获得社会威望和统治合法性的特殊社会阶层。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文字……不是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机会。没有长期的闲暇不必打算做读书人。……除非一个人能得到生产者的供养,是不能脱离劳作的。……有资格读书的必须有闲暇,只有地主们有闲暇,于是读书人也就限制在这一个经济阶级中了。
传统社会里的知识阶级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阶级,可是他们独占着社会规范决定者的威权……他们的兴趣不是在提高生产,而是在巩固既得的特权,因之,他们着眼的是规范的维持,是卫道的。
展开阐述
“知识阶级”是费孝通剖析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它并非指所有有知识的人,而是特指一个凭借特定知识类型获得其社会地位的阶层,即士大夫或读书人。
知识的分化:规范知识 vs. 自然知识
- 规范知识:知识阶级所垄断的知识,核心是关于“应当怎样”的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即“礼、义、信”)。这种知识的功能是“治人”,即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
- 自然知识: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性知识,如“学稼”、“为圃”,是“劳力者”的知识。在传统观念中,这是“小人”之事,对于“劳心者”而言“焉用稼?”
垄断的形成:文字、闲暇与阶级的合一
知识的垄断是通过“文字”实现的。中国的方块字学习门槛高,文言文脱离口语,掌握它需要长期的闲暇。在匮乏的农业经济中,只有不事生产、靠地租维生的地主阶级才有这份闲暇。因此,“读书人”必然出自地主阶级,形成了经济地位与知识资格的高度重合。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生产,而是为了通过科举做官,或成为地方绅士,以维护和巩固其家族的特权地位。
社会功能与后果
- 威权的执掌者:知识阶级通过阐释和传承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规范,获得了独立于皇权(政权)的社会威望(威权)。他们是地方社会秩序的实际维护者和仲裁者,是“素王”。
- 技术与规范的分离:由于知识阶级脱离生产实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所垄断的规范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知识完全脱节。这导致了统治精英对技术革新的漠视甚至阻碍(视之为“淫巧”),是中国传统社会技术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 现代化转型的困境:当面对以技术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时,这一阶级表现出结构性的无能。他们或鄙视技术,或试图将技术(“用”)从其制度和思想母体(“体”)中剥离出来,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这种割裂的做法注定失败。他们无法领导中国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