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绅权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并存的两种权力形态:皇权是自上而下、集权专制的绝对政治权力;而绅权则是由退任官僚或其亲属(绅士)构成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势力,它不掌握直接政权,却依靠与官僚体系的联系来获取特权和对皇权的“政治免疫性”,从而形成一种缓冲和自保的格局。

封建解体之后,……政权不再像金字塔一般的从上逐渐一层层地分下来,而集中成了大一统的皇权,皇帝是政权的独占者,“朕即国家”。

做官是得到安全和保障的必要手续……就是一个集团遣派代表去做官;一人升官,鸡犬安宁。

绅士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戚戚。他们在野,可是朝内有人。他们没有政权,可是有势力,势力就是政治免疫性。

展开阐述

“皇权与绅权”的二元结构,是费孝通解析中国传统政治运作的核心框架,它揭示了正式的专制权力与非正式的社会势力之间“敌对又合作”的复杂关系,是理解“双轨政治”的关键。

皇权:专制、无常的“政治老虎”

  • 性质:封建制瓦解后,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形成“朕即国家”的绝对专制。这种权力是暴力的产物(“马上得天下”),并依靠严酷的威胁(“天下之大不韪”)来维持。
  • 威胁:皇权如同一只“苛政猛于虎”的政治老虎,其征发钱粮、徭役的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对所有被统治者(包括官僚自身)构成了一种无常的、潜在的致命威胁。

绅权:消极自保的“政治免疫性”

  • 来源:面对皇权的威胁,有产的“家室之累”者既不敢武装反抗,又无法彻底逃避。他们发现,进入官僚体制,“靠近敌人”,是获得庇护的唯一有效途径。一个家族或宗族会合力供养子弟读书做官,此人便成为整个集团的保护伞。
  • 性质:“绅权”并非直接分享的政权(power),而是一种间接的势力(influence)。绅士(退任官僚或官僚亲属)在乡里拥有崇高地位和经济特权(如免税免役),其本质是一种“政治免疫性”,能将皇权的侵害挡在自己的保护圈之外。
  • 目的:绅权的目的极其消极,不是要“取而代之”或改革社会,而是为了自保,为了“吃不到自己”。其理想状态是“告老还乡”,在朝中有人庇护的前提下,安享在乡的特权生活。

官僚:连接皇权与绅权的枢纽

官僚阶层扮演了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们是皇帝的奴才和工具,随时面临“君要臣死”的风险;但同时,他们也是绅士集团派出的代表,是整个家族获取“政治免疫性”的“防疫针”。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必须在忠君和护家之间走钢丝,一方面要为皇帝卖力以求自保,另一方面又利用职位为家族谋求庇护,从而造成了政治上的“怠工”和“无为而治”的局面。

这种结构最终形成了017-制度安排-双轨政治:轨道一是皇权自上而下的命令与控制;轨道二是绅权自下而上的缓冲、抵制与消解。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