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理性社会的变迁: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经文化陶冶、与生存条件不自觉吻合的“欲望”行事;而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理性地认识行为的客观功能,形成自觉的“需要”,并据此进行计划。
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
展开阐述
“从欲望到需要”是费孝通先生区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行为逻辑的深刻洞见。它揭示了两种社会在行为动机和运行机制上的根本差异。
欲望 (Desire):乡土社会的行为向导
- 定义:欲望是主观的、自觉的“要”,如“好吃”、“爱情”,它直接驱动人们的行为。
- 文化事实:欲望并非纯粹的生物本能,而是“文化事实”。它是由个人从小在特定文化传统中耳濡目染、学习养成的。北方人想吃大蒜,是后天习得的口味,而非与生俱来。
- 不自觉的吻合:在变迁缓慢、环境稳定的乡土社会,传统本身是长期“试验与错误”后累积下来的有效经验。因此,由这种传统所塑造的个人欲望,其行为结果在客观上常常与群体生存的条件(即功能)相吻合。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印合”,人们“凭感觉”做事就能活得不错,仿佛有“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安排一切。
需要 (Need):现代社会的理性自觉
- 定义:当社会环境快速变迁,传统不再有效,依赖旧有欲望行事会导致问题时,人们被迫去探求行为与生存结果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这种通过理性分析、自觉认识到的生存条件,就是“需要”。
- 功能自觉:需要是“功能”的自觉化。例如,人们不再仅凭口味(欲望)选择食物,而是为了健康(需要)去计算营养成分(功能)。这是理性的、科学化的行为方式。
- 计划与工程:对“需要”的自觉,催生了“社会计划”乃至“社会工程”的理念。人们相信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来规划和干预社会,以最高效地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在乡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里程碑式的转变
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之一。它意味着人类的行为逻辑从依赖经验和传统转向依赖知识和理性。在乡土社会,权力属于代表传统的“长老”;而在现代社会,能掌握知识、提出有效计划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将获得“时势权力”。知识本身成为了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