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权外流,是指由于现代工商业冲击导致农村家庭手工业破产,农民失去现金收入来源,陷入金融枯竭,被迫通过高利贷等方式将土地所有权转移给都市 absentee-landlord 的过程。

农村土地权的外流是由于农村金融的竭蹶。为什么靠近都市的农村金融容易竭蹶呢?……在农村自给性降低的过程中,有一个危机,就是以前农村持以吸收外界资金的家庭手工业会因之崩溃。这种在减少农村收入上的金融压力,实是农村土地权外流的主要因子。

农民借钱是用来嫁女儿,娶媳妇,办丧事,抽洋烟……总之,是用来消费的。生计的穷困,入不敷出,才不能不“饮鸩止渴”地借债了。

这样看来,农村土地权的外流和都市确有关系,可是这关系并不像Tawney所说的是因为靠近都市的农田生产力高,而是在靠近都市的农村,凡有传统手工业的,抵挡不住现代工业的竞争,容易发生金融竭蹶。

展开阐述

“农村土地权的外流”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转型中所遭遇的经济危机进行的深刻剖析。他通过对江苏“江村”和云南“禄村”的田野调查对比,驳斥了当时流行的理论,并指出了问题的真正根源。

现象:都市近郊的高度佃农化

作者在靠近上海的江村观察到,超过80%的村民是佃户,一半以上的土地权掌握在住在城里、甚至不知田在何方的“离地地主”(absentee landlord)手中。这一现象的直接催化剂是高利贷,农民因生计问题(如纳税、婚丧嫁娶等消费性支出)陷入债务陷阱,最终不得不出卖田契,沦为永久的佃农。

原因辨析:驳斥Tawney的“土地生产力”理论

R.H. Tawney等学者认为,靠近都市的农村土地生产力高,更能吸引城市资本流入,因此佃农比例也更高。费孝通通过比较江村(土地生产力相对较低)和禄村(土地生产力相对较高)的数据,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禄村的佃农比例远低于江村,土地权基本保留在村内自耕小地主手中。这证明,吸引城市资本的并非土地生产力,而是农村经济的崩溃。

根本原因:乡土手工业的崩溃

费孝通的核心论点是:农村土地权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农村金融的枯竭,而金融枯竭又是农村家庭手工业被现代都市工业摧毁的结果。

  1. 传统的城乡平衡:在传统经济中,农村是相对自足的单位。它一方面通过租税向城市输出资金,另一方面又通过家庭手工业(如纺织)生产商品卖给城市,从而换回资金,维持着一种金融上的平衡。
  2. 现代工业的冲击:现代工商业兴起后,价廉物美的工业品涌入农村市场。靠近工商业中心的农村(如江村),其家庭手工业最先受到冲击并迅速崩溃。
  3. 金融枯竭与土地变卖:手工业这一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被切断后,农民的金融状况急剧恶化(“金融竭蹶”)。一旦遇到婚丧嫁娶等大额消费需求,他们便无力应对,只能借高利贷,最终走向卖地的结局。

相比之下,像禄村这样以农业经营为主、手工业不发达的内地农村,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受现代工业的冲击较小,其经济结构和土地权属反而能保持相对稳定。

可能的出路

费孝通也指出了扭转这一趋势的可能性。如果工商业发展能为城市资本提供比在农村放贷收租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同时政府能通过农村小额贷款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低息资金支持,那么土地权外流的趋势就有可能被遏制,甚至出现农村“收复”已失土地权的现象。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