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僵化是指,现代国家试图通过保甲制等手段,将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强行延伸到乡村基层,破坏了传统“双轨政治”中地方自治的完整性和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导致地方社会结构紊乱、公共事务无人负责、政令无法有效执行的瘫痪状态。

基层行政的僵化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堵住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把传统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的调协关键破坏了,而并没有创制新的办法出来代替旧的。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瓣,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

展开阐述

“基层行政僵化”是费孝通对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现代国家建设所引发的治理危机进行的深刻诊断。它揭示了一厢情愿的顶层设计与复杂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传统治理的智慧:双轨制下的“无为而治”

传统的皇权不下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它依靠“双轨政治”实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 有限的行政干预:自上而下的皇权官僚轨道止于县衙,只负责征税、断案等有限事务。
  • 发达的地方自治:县以下的广大乡村,水利、自卫、教育、公共娱乐等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由地方绅士领导的自治团体(“公家”)负责。这些团体植根于地方生活,效率高,并享有民众的信任和习俗的支持。
  • 非正式的沟通:当上级命令不合地方实际时,绅士可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向上疏通、讨价还价,起到了缓冲和安全阀的作用。

在这种结构下,中央看似“无为”,实则因基层的有效“有为”而实现了“天下治”。

现代改革的困境:单轨政治的强推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国家现代化改革,现代政府试图打破这种双轨格局,建立一个贯穿到底的“单轨政治”。

  • 保甲制的推行:以保甲制为代表,国家权力被直接延伸到每家每户。保长被赋予了执行上级命令和管理地方公务的双重职能。
  • 双轨的拆除:这一改革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1. 破坏社区完整性:保甲按僵硬的数字划分,割裂了原有的、以生活需要为基础的自然村落和社区单位,使原有的地方公务无法进行。
    2. 堵塞下情上达渠道:有声望的绅士不愿担任成为“下属”的保长,因为这将使他们失去与上级讨价还价的立场。保长职位往往落入无声望者甚至流氓地痞之手。
    3. 官民对立:保长成为上级命令的强制执行者,与地方民众形成对立。旧的自治团体失去合法地位,新的行政体系又无法有效运作,导致“官民两套在基层社会开始纠缠”。

僵化的后果

基层行政僵化的最终结果是“欲速不达”。中央的命令虽然能迅速下达,但凡是涉及地方建设、需要民众合作的政令(如增产),都因基层组织的瘫痪而停留在保公所,无法落实。行政效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和腐化之中。这说明,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须尊重社会自身的结构和逻辑,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只会摧毁社会内在的活力,导致行政的全面失灵。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