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府兵制
府兵制是唐代前期兵役制度的核心,是一种兵农合一、军民分治的军事组织形式。它在不耗费国家财力的前提下,为唐朝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力量。
府兵的来源与组织
- 兵源:府兵并非强制征发,而是从上、中等家境殷实的民户中挑选,贫穷家庭子弟无当兵资格。国家授予府兵田地,并豁免其家庭的租庸调赋税。
- 装备:府兵需自备武装、马匹和衣甲,国家不另发饷。
- 组织:“府”(折冲府)是军事单位,全国设有数百个,分为上、中、下三等,总兵力可达数十万。其中三分之一的兵力卫戍首都,其余分布于全国各地。
据当时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只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给他正式当兵。当兵人家的租庸调都豁免了。这是国家对他们的优待。此外则更无饷给,一切随身武装,也许军人自办。
府兵的职责与管理
- 平时:府兵在各自的折冲府内耕田为生,农闲时由折冲都尉负责训练。
- 战时:由中央派遣大将军(来自十六卫)统领,从各府抽调兵员出征。战事结束后,“兵归于府,将归于卫”,将领不直接统兵,有效防止了军人干政。
- 宿卫:府兵有轮流到首都担任卫兵的义务,称为“上番”。
有事打仗,就由大将军统领出征。待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所以唐代养兵,既不花一文钱,不费一粒米,而养将,也不使预问政事。
府兵制的崩溃
盛极一时的府兵制,最终因人事松懈和制度僵化而瓦解。
- 地位下降:天下太平后,宿卫中央的府兵常被大臣、权贵当作杂役、苦工使用,使其荣誉感尽失,士兵多有逃亡。
- 抚恤废弛:府兵阵亡后,朝廷的抚恤和褒奖工作逐渐废弛,导致军心涣散。
- 戍边过重:为开拓边疆,府兵被长期派往边境戍守,无法轮换复员,导致士兵家庭破败,兵源枯竭。
- 外族雇佣兵:为弥补兵员不足,政府开始大量招募外族士兵,最终酿成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府兵制彻底崩溃。
后来府兵制度也失败了,怎样失败的呢?这也不是当时人不要此制度,而实由于人事之逐步颓废,而终致于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