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观察使与节度使
观察使与节度使是唐代中央集权政策下产生的职位,其权力的演变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国运,是理解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一环。
观察使:从监察官到地方首长
唐代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向地方分派监察御史,最初称为“巡察使”或“按察使”,后改称“观察使”,其本意是代表中央巡视和观察地方行政。
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
然而,这些名义上的中央监察官,逐渐从临时巡视变为常川驻扎在地方,其实际权力超越了原有的州、县长官,成为地方上更高一级的行政首长。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制度设计,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压制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流弊。
实际上则常川停驻地方,成为地方更高一级之长官。地方行政权掌握在手,其地位自较原置地方官为高。……如是则地方行政,本来只有二级,而后来却变成三级。然其最高一级则名不正,言不顺,遂形成一种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
节度使:从全权军事代表到藩镇割据
当观察使被派往边防重地,并被授予军事、财政及人事的全权时,便成为“节度使”。“节”是代表皇帝全权的一枚印信。
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
节度使制度的本意是为了更有效地巩固边防,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制度最终演变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 军人掌权: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形成军人政治。
- 尾大不掉:手握军、政、财大权的节度使在剥夺了地方原有权力后,势力急剧膨胀,开始反抗中央。
-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最终恶果便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并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与最终灭亡。
本意在中央集权,而演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东汉末年之州牧,即已如此,而唐代又蹈其覆辙。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