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兵制
明代的军事制度以卫所制为核心,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度,其设计理念与唐代府兵制相似,旨在建立一支不耗费国家钱粮的庞大常备军。
明太祖朱元璋对此制度颇为自得,曾说:
吾养兵百万,要不废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的建立
卫所制的核心是将士兵等同于农夫,国家授予田地,使其自行耕种以维持生计,从而免除国家的财政负担。士兵平时屯田,战时出征。
- 军事单位:“卫”和“所”是基本的军事区域单位,卫下辖所,所下有百户所。
- 兵将分离:与唐代府兵制相似,卫所的军队平时由都司和五军都督府管理,战时则由朝廷临时派遣总兵官统领。战事结束后,将领交出兵权,军队回归卫所,以此实现兵权与将权的分离,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遇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军队。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军队回归卫所。
制度的衰败
卫所制度在明初发挥了巨大作用,支撑了明朝的开国武功。但随着承平日久,该制度的弊病也逐渐暴露,最终走向腐化和崩溃。
- 精神松懈:长期和平导致军队战斗意志消磨。
- 装备废弛:武库中的军备长期无人维护,刀枪锈蚀,衣甲破烂。
- 后勤崩坏:战时动员能力低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难以适应边疆气候,后勤保障完全跟不上,导致战斗力严重削弱。
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的,总不免出毛病。明代大体上已过了两三百年的太平日子,无论当初制度怎么好,也会腐化,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最终,曾经强大的卫所军在明末已不堪一击,无法抵御满洲的入侵,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