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代的基本军事制度,其核心是兵屯制,即让士兵屯田自给,以达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目的。此制度在理念上与唐代府兵制相似,但在具体实施和最终结局上,都反映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
制度设计
- 军户与屯田:卫所军是一种世袭的军户,国家分给田地,使其自给自足,免除其赋税。
- 编制:以“卫”和“所”为基本单位,一卫约5600人,一所约1120人。军队的管理与调动权分离,平时由五军都督府管理,战时由皇帝临时派遣的总兵官指挥。
当时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大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这种制度还是同府兵制一样。
制度的衰败
卫所制度在明初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病丛生,最终完全败坏。
- 军纪废弛:承平日久,士兵久不经战事,精神松懈,战斗力低下。
- 后勤崩坏:战时动员效率低下,全国调兵导致混乱。武库中的军备长期失修,衣甲器械腐朽不堪,无法使用。
- 士兵生活困苦:军官侵占士兵的屯田,将其变为自己的私产,士兵沦为佃户或奴仆,生活困苦,大量逃亡。
- 战斗力丧失:由于训练废弛、装备破败、士气低落,卫所军在明朝中后期已基本丧失战斗力,面对倭寇和后金(满洲)的入侵时不堪一击,明政府不得不转向募兵。
我们读历史的,读到明朝晚年,总觉得中国太不行。……其实我们该晓得,像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而垮了台,当然不是简单的一回事……专就政治讲,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的,总不免出毛病。
卫所制度的失败,是理解明代中后期军事衰败和最终亡国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一项良好的制度,如果缺乏持续的人事管理和精神激励,终将走向腐化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