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是1977年中国决定重新开启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重大决策,它为在“文革”中被中断学业的一代青年提供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机会。

下一年,1977年,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最大的事情是恢复高考。这件事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那真是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了——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有这个效果。大学的恢复,第一批就是我们所谓的77级、78级,这给了有为青年一个十分现实的施展抱负的进路。

至少对77级、78级来说,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当时的决策层,显然不只是把他们当作普通大学生招进学校,多多少少类似像黄埔那种设想吧,要把精英青年拢集起来,学点儿这个那个,然后投入社会去建设一个人们还不知道怎么应付的新的时代。

展开阐述

1977年恢复高考是在“文化大革命”末期,社会寻求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根本性转折事件。它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整个社会能量释放和人才选拔机制重建的标志。

时代背景与意义

在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后,到1976-1977年,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识,即“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恢复高考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变革势能推动下实现的。对于当时抱有远大抱负但上升渠道极为有限的青年来说,进入大学成为了一条清晰可见、能够施展才华的路线图。它将一代“有为青年”重新纳入国家建设的轨道,其效果堪比“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黄埔设想”与精英的汇集

77级、78级大学生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期望。当时的决策层和社会都不仅仅将他们视为普通的大学生,而是将他们看作是建设一个未知新时代的精英后备军,其培养思路带有某种“黄埔军校式”的色彩——旨在将最优秀的青年汇集起来,为国家的未来担当重任。

个人命运的转折

恢复高考也彻底改变了陈嘉映的个人命运。在农村待了八年后,他通过高考考入北大西语系,并迅速在第二年考取了北大外哲所的研究生,师从熊伟先生。这使他从一个在乡野间凭兴趣读书的青年,正式进入了学院体制,为其后来的学术生涯,包括翻译《存在与时间》和系统性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