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政府组织和动员大批城市知识青年(知青)离开城市,前往农村地区定居和劳动的历史事件。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当然还玩,还做别的,但是咱们不是说读书吗?一年多,到了1968年夏秋之际,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
插队呢,当然生活很苦。我从小也没过过饫甘食肥的日子,但是也没过过太苦的日子——没肉吃,甚至好长时间没菜吃,拿北京带来的辣椒面干烤大葱下苞米茬子。
当时我们读书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也跟这种心智状态有关,跟当时的志向有关,就是你将来要有一番作为,得饱读诗书。
展开阐述
“上山下乡”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陈嘉映个人而言,这不仅是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砺,更是其思想和学术生涯的萌芽期。
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
1968年,当中学生开始被分配到工厂、矿山和农村时,陈嘉映并未像许多人那样被动接受或想方设法留城,而是被内蒙古草原“海阔天空”的景象所吸引,主动报名去了呼伦贝尔盟的突泉县插队。这体现了他当时渴望锻炼自己、向往一种别样生活的心态。
艰苦中的精神追求
插队生活极其艰苦,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物质匮乏。然而,对于陈嘉映和与他相似的知青来说,这种艰苦被一种“志向高远”的精神状态所中和。他们怀揣着成为“杰出人物”的抱负,甚至主动“找更艰苦的事儿去做”,如冬天洗冰水澡,夏天冒雨登山,以此来锻炼意志。
独特的读书与交流方式
艰苦的环境并未中断读书和求知。相反,读书成为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在书籍稀缺的年代,知青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往方式:
- 互通有无:他们会去几十里外的其他读书人家里,互相借阅彼此书箱中的藏书。
- 讨论争论:读完书后,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争论,形成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氛围。 正是在插队期间,陈嘉映开始了对哲学理论书的阅读,从马克思、黑格尔到康德,并从此被哲学深深吸引,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哲学探索之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为己之学”的治学态度,即纯粹出于兴趣和内在吸引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