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事件是1976年4月5日清明节期间,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民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并迅速发展为抗议“四人帮”的全国性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
1月8号,周恩来逝世,天安门所谓十里长街,老百姓违抗官方意愿在寒风中目送灵车开过去,没有多久就爆发了“四五事件”,从悼念周恩来开始,没几天就发展成明确反对当局的运动。
这在当时不可思议,快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这种大规模的自发的政治表达。
展开阐述
“四五事件”是1976年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序幕,是“文革”末期社会情绪和政治走向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事件的爆发与性质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民众的悼念活动自发形成。这种悼念逐渐演变成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含蓄抗议。到4月5日清明节,民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达到高潮,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公开、明确地反对当时掌权的“四人帮”的政治运动。
对于亲历者陈嘉映来说,这一事件的爆发是“不可思议”的。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自发的政治表达。它标志着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文革”现状的普遍不满和改变意愿的公开化。
历史意义与影响
“四五事件”虽然在当时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并遭到镇压,但它深刻地动摇了“文革”后期的政治格局。它与随后发生的朱德和毛泽东逝世、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等一系列密集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1976年这个“根本的转折点”。
这一事件所凝聚的社会共识——“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能量,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其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民意基础。正是在感知到这种即将到来的“剧烈改变”后,远在内蒙古的陈嘉映才决定返回北京,投身于时代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