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是指随着教育普及和技术发展,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特权被打破,大众的趣味和偏好成为主导,并深刻改变社会精英结构的历史进程。
图像时代的大背景是平民化。文字一开始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后来王官之学传到民间,文字没那么神圣了,但掌握文字的仍然是一小批人,他们构成了一个精英集团。
近百多年,普及教育,首先就是文字普及了,人人都能够读写,掌握文字不再是一种特权,我们就来到了平民时代,平民开始读书了。然而,一旦有了图像,平民就不读书了,他们更喜欢图像,文字成了配角…
统治者现在更需要技术专家,而不是读书人——图像生产不靠读书,靠的是技术。技术专家不同于读书人,他们没有很强的道统观念,对统治权没啥威胁。
展开阐述
“平民化”是理解现代社会文化变迁,尤其是从“文字时代”向“图像时代”过渡的关键背景。
平民化的两个阶段
- 文字普及阶段:近现代的普及教育打破了文字的垄断,使得人人都能读写。“掌握文字”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社会进入了“平民时代”,平民开始有机会通过读书参与文化生活。然而,这时的文化主导权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旧式读书人手中。
- 图像主导阶段:随着技术发展,图像的生产和消费变得极为廉价和便捷。由于图像比文字更“自然”、更易于理解,大众迅速抛弃了需要心力投入的深度阅读,转向更具吸引力的图像消费。这标志着平民化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即大众的偏好(而非精英的品味)开始主导文化市场。
平民化的深远影响
- 精英结构的变迁:
- 旧精英的衰落:以“读书人”和“人文主义学者”为代表的传统精英,其地位因文字主导权的丧失而衰落。他们所持有的“道统”观念,使其倾向于与政治权力保持一种分庭抗礼的张力。
- 新精英的崛起:在平民时代,新的“精英”崛起,主要是技术专家、工商人士和艺术家。他们更像是“有特色的平民”,而非过去掌控整个社会的精英阶级。尤其是技术专家,他们服务于统治权力,但缺乏传统读书人的道统观念,因此对权力不构成威胁。
- 文化形态的转变:文化产品不再追求隽永深邃,而是追求惊警、时效和易于传播,以适应大众的理解力。022-核心抽象-共同文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速朽的网络段子和广告词。
- 社会权力的重塑:权力的来源和运作方式发生改变。统治者不再需要依靠传统读书人来论证其合法性,而更需要技术专家的实用技能。
平民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平等,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文化浅薄化、深度思考能力丧失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