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泛读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前者要求集中精力深入研读以求甚解,后者则主张广泛涉猎,不拘泥于细节。
我一直建议要区分精读和泛读。把好精力用在精读上,其他的书就那么读读,不求甚解。
旧时读书,一字一字细读,读了下文回过头来读上文,还可能背诵不少篇章。就此而言,读书这种学习方式最自主…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有一些书,读起来比较费劲…实际上,我觉得应该趁年轻心力充沛的时候去读艰深的书,在精神最好的时候,比较有勇气的时候去读难啃的书。但也别选太难读的,要读的有那么一点累,累完了还真学到东西了。
展开阐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读书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精读”与“泛读”的区分,为此提供了核心策略。
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 目的:深入理解、培育心智。精读不是为了搜寻信息,而是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理解其思想世界的构建方式。它是最自主的学习方式,允许读者反复回味、对照、反思。
- 对象:好书、艰深的书、思想性强的书,尤其是那些需要耗费心力才能“够得着”的经典。
- 方法:
- 集中精力:把最好的精力用在精读上。
- 攻坚克难:年轻时精力充沛,应勇于挑战“难啃”的书。
- 协同作战:可以组织读书小组,三五个人一起攻读艰深的书,以文会友,共同提高。
泛读 (Extensive Reading)
- 目的: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对于专业之外的书、二手三手资料或趣味性不强的书,可采取泛读,不求甚解,旨在了解大概。
- 策略:人生有限,书海无涯,泛读是应对海量信息的必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精读与泛读的平衡
- 策略性选择:读书需要策略,根据书籍的类型和阅读的目的,决定采用精读还是泛读。不能用对待信息搜索的方式去对待所有阅读,尤其是在图像时代,深度阅读的价值尤为凸显。
- 从泛到精:通过泛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需要深入的领域,然后选取其中的核心著作进行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