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角度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不仅是单个资本的运动,更揭示了整个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在物质和价值交换上的深刻矛盾。
现在我们从社会的观点来考察一下这个问题。……在B的场合,从市场上取走了劳动力,取走了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取走了B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形式的固定资本以及生产材料,而把货币等价物作为它们的补偿投入市场;但是,在一年内没有把任何产品投入市场,来补偿从市场上取走的生产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
展开阐述
将可变资本的周转置于社会总体再生产的框架下,可以发现单个资本分析中被掩盖的问题,特别是周转速度不同所带来的社会性影响。
周转速度的社会影响
以周转快的资本A和周转慢的资本B为例,尽管二者在一年内可能推动等量的劳动、支付等量的工资、生产等量的剩余价值,但它们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截然不同:
-
物质补偿的差异:
- 资本A(周转快):工人用工资购买消费品,而资本家A很快就能将自己新生产的商品投入市场。因此,工人从社会总产品中取走生活资料的同时,资本家A也向社会总产品中补充了新的商品,物质交换得以迅速补偿。
- 资本B(周转慢):工人同样用工资取走了生活资料,但资本家B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一年)都无法将新产品投入市场。结果是,社会总产品被持续地取走(劳动力、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物质补偿。这会导致社会储备的紧张和物价的上涨。
-
货币流通的差异:
- 资本A:工人投入流通的货币,是他们自己当期生产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货币的流通与商品的物质补偿是同步的。
- 资本B:工人投入流通的货币,其所代表的价值产品尚未进入市场。因此,这种货币流通在一年内没有相应的商品实体作为支撑,造成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却没有相应的商品供给增加的局面。
长劳动期间的社会后果
对于那些具有漫长劳动期间的生产部门(如大型建筑、铁路工程等),其资本周转必然很慢。从社会角度看,这类企业在长达数年或更长时间内,会持续地从社会总生产中取走劳动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却不提供任何有用的产品作为回报。这必然导致:
- 社会资源的紧张: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和生产失衡。
- 货币市场的压力:这类企业需要大规模、长时期的货币资本预付,给货币市场带来巨大压力。
- 危机的诱因:在经济繁荣期,这类大型投资项目纷纷上马,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一旦信用收缩、货币市场发生动荡,这些项目就会率先停顿,引发连锁反应,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因此,从社会角度看,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巨大差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周期性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