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将“事实”(关于世界是怎样的客观描述)与“价值”(关于好坏善恶的主观评价)截然分开,但作者批判了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指出在我们原生的经验和语言中,事实与价值常常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事实/价值的两分是当代人最广泛接受的一对反思范畴, 无论在学院里, 还是在日常论理中, 我们到处听到这个两分, 听到人们谈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 “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我们原本并不生活在赤裸裸的事实当中,然后在这些事实上增添上价值或感情色彩。有价值的世界是我们的原生世界。

问题不在于怎么把价值贴到事实上去,而在于我们如何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不含价值的事实来——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而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展开阐述

“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即休谟提出的“是”与“应当”的鸿沟,是现代思想的基本范畴。然而,作者在第九章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认为这种二分法虽然在特定场合有用,但若推广为对世界的普遍描述,则会产生严重误导。

1. 对传统二分法的批判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由中性的、客观的“事实”组成,而“价值”是我们人类投射到这些事实之上的主观偏好或情感。作者反对这种“赋予价值”的图景。

  • 世界本就有价值: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赤裸裸的事实世界里。我们的“原生世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事物直接以“痛苦的、悲惨的、美丽的、幽默的”等形态向我们呈现。我们无需先确认一个中性的物理事实,再为其贴上价值标签。

  • 厚实概念的挑战: 013-核心区分-厚实概念与薄瘠概念的存在,是对事实/价值二分法的有力挑战。像“勇敢”、“残忍”、“诚实”这样的概念,本身就将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融合在一起,无法拆分。说一个人“勇敢”,既是在描述他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也是在进行一种赞许的评价。

2. “价值中立”是一种特殊姿态

如果我们的世界本来就充满价值,那么“价值中立”的事实陈述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作者认为,“价值中立”并非世界的常态,而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而采取的特殊活动。它是主动从原本充满“爱恨情仇”的丰富情境中,将某些方面切割、剥离出来的结果。

  • 目的性: 这种剥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实践,例如:

    • 科学研究: 需要把研究对象从研究者的主观感受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客观的、可重复验证的知识。
    • 法庭作证: 要求证人屏蔽个人好恶与看法,只陈述其所见的“事实”。
  • 事实的说话方式: 与这种“价值中立”的姿态相对应的,是一种“事实的说话方式”。它要求我们减少评价色彩浓厚的词语,采用尽可能中性的语言,以便让不同立场的人能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例如,不说“这手镯太贵了”(价值),而说“这手镯4000元”(事实)。

结论

简单的事实/价值二分法误解了我们经验世界的本质。它将一种后期的、服务于特定目的的“事实”抽象活动,误认为是世界的原初构造。真实的情况是,我们首先生活在意义与价值交织的世界中,只是在有必要时,才通过一种“事实的说话方式”刻意地“悬置”价值,以获得中立的“事实”。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