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分析方法是一种哲学探究方式,它通过细致考察语词在日常语言中的实际用法,来揭示和消解因误用、过度概括或不当抽离这些语词而产生的哲学理论和困惑。
奥斯汀说,人们误解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主张,他并不主张日常语言是最终裁判,然而,日常语言是起点。
奥斯汀的进路,若起个名号,他自己愿意称之为“语言现象学”,即通过语言分析对所涉事物进行更精确的考察。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作“语言分析方法”或“日常语言学派”的方法。
你尽可以点明异常之理而不加论证,但你不能用异常的说法来进行论证。或者这么说:你用异常的说法冒充正常的说法来做论证,那么,你的论证就是伪论证,伪的应被揭穿。
展开阐述
作者在第五章中,通过J.L.奥斯汀对感觉资料理论的批判,深入展示了语言分析方法的运用。它并非简单的“语词之争”,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诊断工具。
1. 核心主张:“日常语言是起点”
语言分析方法的核心原则是,日常语言是我们进行哲学思考的必要“起点”。
- 原因:哲学问题本身是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用日常语言提出的。任何哲学理论,无论多么抽象,最终都必须能与这个共同的理解基础相连接,否则便会失去意义,成为悬浮的“伪精确概念”。
- 目的:它并不主张日常语言是“最终裁判”,不允许哲学家说出异乎寻常的道理。但它要求,当哲学家提出一个结论时,他用以支持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必须使用听者(和他自己)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正常说法,而不能用他自己理论中的“异常说法”来充当论证的前提。
2. 分析方法:揭示“过度概括”与“简单两分”
语言分析通过将哲学家的理论表述放回日常语境中,来检验其有效性。它常常揭示出哲学理论的两个通病:
- 过度概括:哲学家倾向于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词(如“物质事物”)来统摄大量性质各异的现象(如钢笔、彩虹、视觉后像),并假定它们有某种统一的本质。语言分析通过展示这些现象的差异,来瓦解这种概括的合理性。
- 简单两分:理论家常常制造一些看似整齐的两分法(如“可靠经验 vs. 欺幻经验”)。语言分析则通过列举大量处于中间地带或无法被归类的日常事例(如染过的头发、人造奶油),来表明这种两分法过于粗暴,扭曲了经验的复杂性。
3. 功能:从驳论到消解问题
语言分析方法的威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反驳一个哲学理论(驳论),更是要揭示那个理论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假问题,是一个因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语词的迷雾”。
例如,感觉资料理论试图回答“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并给出一个答案:“感觉资料”。奥斯汀通过语言分析表明,我们日常看见的东西形形色色,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我们看到的东西”的类别,因此,这个问题本身就被消解了。其目的在于“把苍蝇从捕蝇瓶里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