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和哲学探究必须始于日常语言,因为日常语言凝聚了我们对世界最基本、最切实的理解;任何看似高深的理论,其最终的论证力量和意义根基都必须回溯到我们共同的、自然的说法上。
奥斯汀说,人们误解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主张,他并不主张日常语言是最终裁判,然而,日常语言是起点。(第五章)
日常语言是起点首先意味着,哲学问题,一开始是用日常语言提出来的,or better,我们的哲学困惑,是与我们的自然理解连在一起提出的。(第五章)
并非我们的结论必须合乎寻常理解,必须采用日常说法,而是,我们若要为这个结论提供支持,必需也只能用自然理解和平常说法来提供支持。(第五章)
展开阐述
“日常语言是说理的起点”这一论点,是理解语言分析方法的核心。它并非要将哲学局限于常识,而是强调任何深刻的哲理都不能与其经验根基相割裂。
起点而非终点
将日常语言作为“起点”,意味着承认所有哲学困惑都源于我们用自然语言所表达的实际生活经验。一个哲学理论,无论建构得多么复杂,如果它最终无法回应或澄清这些源初的困惑,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说自话的语言游戏”。理论可以超越日常语言,但不能遗忘它的出发点。
论证的基石
一个哲学主张,无论听起来多么违反常理(例如感觉资料理论主张“我们从不直接看见物体”),当它试图为自己辩护时,其论证过程最终必须依赖于那些我们共同认可、在日常用法中被确立的道理。你不能用一个有待证明的、违反常理的说法,去论证另一个违反常理的结论。奥斯汀对感觉资料理论的批判,正是通过揭示其论证大量误用了“直接”、“看见”、“证据”等日常词汇,从而瓦解了其理论根基。
概念的真实土壤
日常语言经过千百年的使用和打磨,其中包含了我们对世界最丰富、最细致的区分。例如,奥斯汀通过细致分析“真实的”、“看上去”、“错误”、“意外”等词的日常用法,揭示了感觉资料理论所做的“可靠经验 vs. 欺幻经验”的二元划分是一种过度概括和简单化的“整饬两分”。这些沉淀在日常用法中的细微差别,比哲学家生造的术语更能通达事理的复杂性。
因此,回到日常语言,是为了确保哲学思辨不脱离其经验土壤,保证其论证的有效性,并从中汲取最真实、最切近的义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