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权划分三原则是决定政府间权力纵向与横向分布的基本逻辑,包含外部性与受益范围、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三大原则。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本章将介绍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逻辑。第二节至第四节结合实际情况,详述事权划分三原则:外部性和受益范围原则、信息复杂性原则、激励相容原则。

第二至第四节讨论了事权划分的三大原则: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这三种视角从不同角度出发,揭示现象的不同侧面,但现象仍然是同一个现象,所以这三种视角并不冲突。

展开阐述

事权划分的三大原则,共同主题是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与冲突,为理解政府职能分工勾勒了大致框架。

1. 外部性与受益范围原则

此原则主要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核心思想是行政区域大小应与政策影响范围一致。

  • 外部性: 一件事若只影响本地,就该由本地处理;若影响其他地方(产生外部性),则需上级协调。例如,市内建小学由市里决定,但工厂跨市污染则需省级乃至中央协调。
  • 规模经济与边界: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公园)存在规模经济,即服务的人越多越划算。但多数服务有其边界,受制于人口密度、地理条件、语言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行政区划的形态。例如,人口稠密的地区行政区划面积可以较小,而地广人稀的地区则较大。
  • 应用与问题: 该原则可以解释“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规划的出现(打破行政边界以提供标准化公共服务),也能解释“三不管地带”的经济落后现象(省界地区因距离中心远、地理条件差、文化隔阂等因素,难以有效获取公共资源)。

2. 信息复杂性原则

此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应拥有决策优势。

  • 信息与权力: 上级政府虽有“形式权威”,但因不掌握所有信息,许多事务实际上由拥有信息优势的下级政府全权处理,下级因此拥有“实际权威”。维持两类权威的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
  • 信息获取与隐瞒: 获取和传递信息成本高昂,催生了“文山会海”和严格的公文制度。同时,关键信息可能被有意扭曲和隐瞒(如GDP数据),上级的监督审计因此非常必要,但监督本身也受信息制约。
  • 权力个人化: 由于信息复杂、规则模糊,权力和责任会高度向个人集中,形成“一把手负责制”,这也可能造成专权和腐败。

3. 激励相容原则

此原则的核心思想是,要让一方(如下级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另一方(如上级政府)想做的事。

  • 垂直管理: 对于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事务(如海关),倾向于垂直管理,使工作安排、绩效评价、人事奖惩都来自系统内部,从而实现激励相容。
  • 地方管理: 对于发展经济等宏观、复杂的事务,需要给地方放权,通过“属地管理”明确权责,并让地方分享发展成果,以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也需要通过预算硬约束和地区间竞争来约束地方行为,防止其不计代价地追求短期目标。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