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十七章 隐喻中复杂的连贯性
本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了多个隐喻如何通过复杂的交叉对应和共享蕴涵,共同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如“理性争论”)。其核心在于,不同的隐喻服务于不同的认知目的(Purpose),并在目的重叠之处实现连贯。
多重隐喻的协同工作
为了全面理解“理性争论”,除了争论是旅行和争论是容器之外,我们还需要引入第三个核心隐喻:
- 争论是建筑 (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
-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靠论点的_框架_。
- 如果你不用可靠的事实_支撑_你的论点,所有的一切都将_坍塌_。
- 基于你所做的_基础工作_,你可以_构建_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论点。
这三个隐喻共同覆盖了“理性争论”的多个关键方面:
旅行 (JOURNEY) | 容器 (CONTAINER) | 建筑 (BUILDING) |
---|---|---|
进展、内容 | 内容、基础性 | 内容、基础性 |
直接性、显著性 | 说服力、结构 | 说服力、结构 |
清晰度 |
复杂的交叉连贯性
这些隐喻之间的连贯性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共享概念和蕴涵建立起来的。
1. “表面”与“内容”的对应
三个隐喻都以不同的方式定义了“表面”,从而与“内容”相关联:
- 旅行: 路线所覆盖的地面是表面,其大小决定了内容的多少。
- 容器: 容器的外壁是表面,其大小决定了内容的容量。
- 建筑: 地基和外壳是表面,它们构成了建筑的内容。
这个共享的“界定内容的面”的概念,使得诸如下面这样的混合隐喻成为可能:
So far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core of our argument.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我们论点的核心。) (
So far
来自旅行,constructed
来自建筑,core
来自容器)
2. “深度”与“基础性”的对应
- 建筑: 论点的**基础(foundation)**是最深、最基本的部分。
- 容器: 论点的**核心(core)**是最深、最基本的部分。
- 旅行: 深入探究(going in depth)意味着揭示那些不明显(not obvious)、更重要的事实。
“深度”在“建筑”和“容器”隐喻中对应了基础性,而在“旅行”隐喻中对应了显著性。这种共享的“深度”概念,使得“核心”和“基础”可以相互替换,并与“深入探究”相关联。
3. 与其他隐喻的交叉
这些核心隐喻还会与其他通用隐喻(如隐喻-理解是看见、越多越好)发生交叉,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争论”的理解。
- 与“理解是看见”交叉:
- 我们可以_看见_论点的_轮廓_。(看见 + 建筑)
- 那是一个非常_透彻_的论点。(看见 + 容器)
- 我们现在可以_知道_黑格尔的错误之所在了。(看见 + 旅行)
- 与“越多越好”交叉:
- 那是个_不怎么样_的论点。(内容不够多)
- 你的论点_太弱_,支持不了你的观点。(说服力不够强)
结论
看似随意、孤立的隐喻表达,实际上是一个庞大、连贯的隐喻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通过复杂的交叉和重叠,服务于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复杂目的。虽然这些隐喻无法形成单一、一致的图像,但它们通过共享的蕴涵实现了高度的连贯性。
虽然这样的隐喻不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单一的一致的具体形象,但是它们是连贯的,并且有重叠蕴涵时,一定能组成整体,尽管没有重叠蕴涵时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