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视觉模式带来的主客分裂,自我认知应采用“触觉进路”,即像触摸一样,在与世界的直接互动和内在感知(如肢体位置觉)中,实现一种不把自我对象化的、更切实的整体性认识。
我说讨论自我认知,最好不要一上来就采用视觉进路,而是采用触觉进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触觉更切实一点儿。
认识自己不像是拿眼睛在测绘,更像拿手在触摸。
我用手去摸一块石头,一面在摸那是不是一块石头,一面也对自己的手有感觉……如果你自己手上没感觉,你就没有办法把螺丝做成你的主题。
展开阐述
鉴于视觉模式在自我认知上的根本困境,“触觉进路”提供了一条更具建设性的替代方案。
触觉的非分裂特性
与视觉的“主客分离”不同,触觉具有天然的“主客统一”特性。当我用手触摸石头时:
- 我既在感知客体(石头的质地、温度)。
- 我也在同时感知主体(我的手的感觉、压力)。
在这种模式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不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而是统一在同一个行动和感受之中。我通过感受自身来感知世界,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自我。这克服了视觉模式下“两个我”的困境。
从“内在感觉”出发
触觉进路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肢体位置觉”。我不需要像看别人一样“看”我的手,就能直接地、内在-地知道它的位置和状态。这种非观察性的、直接的“内在感觉”是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起点,它完全绕开了视觉模式的客体化倾向。
触摸作为隐喻
因此,“认识自己”的过程,与其说像眼睛在远处“测绘”一个叫“自我”的客观对象,不如说更像手在“触摸”和感受。它是一种在行动中、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如用螺丝刀拧螺丝)实现的、即时的、切身的感知。这种认知不是对象性的,而是将自我和世界混同在一起,在实践中生成对自我的理解。
通过触觉进路,自我认知不再是一个悬空的、内省式的“反思”,而是一种扎根于身体、行动和感受的、更加切实和整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