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豆与藠头种植是小镇政府在农业领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试图振兴地方经济的两个标志性项目,集中体现了政府在“后农业税时代”为农业和农民寻找出路所做的努力与尝试。
在农业方面,就是要引进种田能手;在产业化方面,就是要引进老板。政府的作用就是帮他们搭台,帮他们扫清各种障碍,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来唱戏。
区里这一次的决心很大,计划在2年内全区藠头种植面积要达到10万亩,今年落实到小镇的是1500亩。
展开阐述
面对传统农业萎缩和土地抛荒问题,小镇政府主导了以“小镇豆”和“藠头”为核心的两次农业结构调整,这两个项目在动因和推行方式上有所不同,共同构成了小镇农业发展的图景。
1. 重振“小镇豆”
“小镇豆”是本地的传统优势产品。在002-人物-林靖南书记“振兴黄豆乡”的号召下,镇政府试图通过挖掘本土资源来发展特色农业。其主要举措是在020-地点-范家坝村建立豆制品加工厂,由挂村干部006-人物-皮德友亲自负责。这是一个“自下而上”挖掘资源,但仍需“自上而下”强力推动的项目,其启动和运营高度依赖政府的扶持和干部的个人努力。
2. 推广“大藠头”
藠头种植则是一场典型的、由上级发动的“033-概念-中心工作”。区委书记001-人物-谢世德在发现市场机会后,决定在全区强力推广,并给小镇下达了种植指标。为克服农民因以往失败而产生的抵触情绪,镇政府采用了“044-权力技术-诱民致富”的策略,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试点模式:
- 大陈村模式:政府直接扶持农户,承担种子、补贴等前期风险,并承诺保护价收购,将市场红利完全让给农民。
- 前王村模式:政府充当中介,将土地流转给“老板”(君山教办),由老板投资,农民则转为“农业工人”,赚取固定的劳务费和超产奖金,不承担任何风险。
这两个项目,特别是为推广藠头而设计的精细方案,标志着基层政府的治理技术从过去的强制命令,向运用经济激励、分担风险、打造样板等更为复杂的“诱导式”治理转型。但这并未改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总设计师”和“总推动者”的核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