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是一种关于世界构成的学说,它主张万物都是由一种或多种不可再分割的、永恒运动的微小粒子——原子(Atom)——在虚空中组合而成的。

希腊人很快就从关于基质的最初思辨进入一个更实质的阶段,其中包括他们提出的原子论。原子论是一种认认真真的关于自然的学说。

近代很多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就把希腊原子论当作基本的假说,在那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存在的只有永恒的原子及其运动。

展开阐述

原子论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它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古希腊的原子论

  • 创始人:留基伯(Leucippus)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 核心思想
    1. 原子(Atom):“Atom”在希腊语中意为“不可分割的”。原子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其内部是充实的,不可再分。它们在形状、大小、排列和位置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同质的。
    2. 虚空(Void):原子运动的场所。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承认虚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一大创举,这为原子的运动提供了逻辑可能。
    3. 运动与组合:原子在虚空中永恒地运动,通过碰撞、结合与分离,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宏观事物。事物的生灭变化,本质上只是原子的聚散而已。
  • 性质: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纯粹的哲学思辨产物,它没有实验和计算作为基础,是一种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假说。它试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

近代科学的原子论

  • 复兴: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对古代典籍的研究,原子论被重新发现,并被伽利略、牛顿等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接受为一种重要的工作假说
  • 核心转变
    1. 从思辨到实证:近代原子论转变为一门实证科学。科学家通过化学实验(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物理计算来证明原子的存在,并测量其性质。
    2. 元素概念的结合:原子论与化学中的元素概念相结合,认为每种化学元素都对应一种独特的原子。
    3. 内部结构的探索:与古希腊“不可分割”的设想不同,近代科学逐步揭示了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电子、质子、中子等)。
  • 代表人物:道尔顿(Dalton)被认为是近代原子论之父,他将原子论系统地引入化学,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义与影响

古希腊的原子论虽然是思辨的,但它为近代科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框架和基本假说。它所蕴含的将复杂现象还原为简单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还原论思想,成为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研究纲领。从德谟克利特到道尔顿,再到今天的粒子物理学,尽管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其背后探寻物质最终构成的精神一脉相承。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