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构成学说和宇宙图式,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或力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中国人也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学说和希腊的各种基质理论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我在下篇会比较详细地讲解。
总的说来,五行学说不是一个认真的自然哲学理论,它主要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出发的,主要用来解释朝代变迁、人世更替。
展开阐述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与阴阳学说相结合,共同构建了一套解释自然、社会乃至人体运行规律的宏大理论框架。
核心内容
- 五种基本元素: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最基本元素。它们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动态力量。
- 相生与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构成了它们相互作用、维持动态平衡的机制。
- 相生: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具有促进、滋生的作用。其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克: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具有克制、抑制的作用。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万物皆可五行:五行学说具有强大的取象比类能力,它将自然界的季节(春、夏、长夏、秋、冬)、方位(东、南、中、西、北)、颜色(青、赤、黄、白、黑),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乃至社会王朝的德性都纳入了五行的框架中,形成一个万物对应的宇宙模型。
与古希腊基质理论的根本区别
尽管五行学说表面上与古希腊的016-核心概念-始基学说(如水、火是万物本原)有相似之处,但其本质和目标完全不同:
- 理论目标不同:古希腊的始基学说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哲学,其目的是探寻物质世界的客观构成,解释自然现象。而五行学说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和政治,它是一个用来解释王朝兴衰、论证政权合法性(如“五德终始说”)、指导农业生产和中医实践的理论工具。
- 思维方式不同:始基学说背后是分析和还原的思维,试图找到唯一的、最终的物质本原,开启了通往017-核心概念-原子论的道路。而五行学说背后是联系和对应的思维,它不关心物质本身的构成,而更关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对应,是一种整体论的宇宙图式。
- 对自然本身的态度:如书中所言,阴阳五行家“并没有认真去思考我们所说的物质自然”。其理论的构建和推演,更多地依赖于象征、类比,而不是对自然现象的严密观察和逻辑分析。
因此,不能将五行学说等同于古代的科学理论或其雏形,它是一种独特的、以社会政治为中心的宇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