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问题,即“为什么中国文明在近代科学(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没有产生类似于欧洲在文艺复兴后期的那种突破?”,它旨在探究为何现代科学诞生在西方而非在古代科技同样发达的中国。

我曾建议,最好把李约瑟问题倒过来,不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而是问“西方怎么就发展出哲学—科学?”这是一个诠释学问题而不是实证科学问题。在诠释性的工作里没有唯一的答案。

展开阐述

“李约瑟问题”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鸿篇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深刻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关于科技史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文明比较和发展路径的宏大命题。

问题的核心

李约瑟通过其研究,系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如四大发明、天文观测、农业技术等)都曾长期领先于西方。然而,一个巨大的历史悖论随之产生:既然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先进,为何最终诞生了系统性、理论化的近代科学体系的却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对问题的不同视角

对此问题的解答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归为内外两种思路:

  1. 内部因素论:从中国社会文化内部寻找原因。

    • 制度层面:如黄仁宇认为,中国缺乏将社会各层面有效联系起来的“数目字管理”,导致技术无法系统化和商业化;大一统的官僚体制抑制了商业和思想的自由竞争。
    • 思想层面:中国的思想传统(如儒家)更注重人伦道德与社会秩序,缺乏对自然进行纯粹理性探索的传统。虽然有“格物致知”的说法,但“物”更多指向“事务”而非客观自然。缺乏古希腊那种将数学与哲学结合,探求事物背后不变原理的“哲学-科学”传统。
  2. 外部因素论/视角转换:质疑问题本身,或认为欧洲的发展是特例。

    • “哥白尼式转回”:如书中所建议,与其问“中国为什么不行”,不如问“西方为什么行”。将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视为一个在特定历史、地理、文化(如希腊的数理传统和论辩精神、欧洲封建分裂状态等)条件下产生的“偶然”或“奇迹”事件,而非一个普遍必然的归宿。这样,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就不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只是走了另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意义与反思

李约瑟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找到一个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它像一个棱镜,折射出我们对科学本质、文明演化以及中西历史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它促使我们去探究:

  •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技术的积累,还是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认知方式(如011-核心概念-数学化)?
  • 社会文化环境(如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主流思想)如何影响科学的发展?
  • 是否存在一个所有文明都应遵循的“普适”发展道路?

通过反思李约瑟问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明各自的特质与贡献。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