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兰尼是一位匈牙利裔的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重要概念,强调人类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言传的、个人化的,挑战了纯粹客观主义的知识观。

迈克尔·波兰尼人用‘默会知识’或‘默识’这个概念来指称我们无法道说的知识,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能说出的多。

展开阐述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学术生涯横跨物理化学和哲学两个领域。他后期转向哲学研究,对科学哲学和知识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核心思想围绕“默会知识”展开。

核心观点:默会知识 (Tacit Knowing)

  1.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 (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这是波兰尼的标志性命题。他认为,我们的大量知识是内隐的、默会的,无法通过语言、公式或规则完全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我们能毫不费力地识别一张熟人的面孔,却很难用言语准确描述出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却无法将维持平衡的精确技巧完全传授给他人。

  2. 知识的两个维度:波兰尼认为,所有知识都包含两个维度:

    • 焦距意识 (Focal Awareness):我们明确关注的、言说的对象。
    • 边缘意识 (Subsidiary Awareness):我们不直接关注,但依赖其来达成焦距意识的背景线索和工具。在骑车时,我们焦距于前方的道路,而边缘地意识到身体的平衡、车把的感觉等。默会知识就存在于这种边缘意识之中。
  3. 个人承诺与共通感 (Personal Commitment and Conviviality):波兰尼反对将科学知识看作是完全非人格的、客观的。他认为,即使是科学发现,也深深植根于科学家的个人激情、判断和“智力上的美感”。知识的获得与确证,离不开个人对真理的献身式承诺,也离不开一个拥有共同信念和实践的共同体(共通感)。

深远影响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个人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维度,有力地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狭隘知识观。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也对管理学(特别是知识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工智能和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它为我们理解专家的直觉、技艺的传承以及“知行合一”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