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乡举里选

“乡举里选”是汉代选举制度的总称,它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包含了多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再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时时可以选举人才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分为两种,也可说是三种。

1. 无定期选举:举贤良

此种选举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在皇帝新即位或国家遭遇重大灾异时举行,意在选拔有特殊才能的“贤良”之士,向政府贡献才智。

  • 流程:由地方或中央大臣举荐“贤良”到朝廷,政府通过“策问”的形式,就重大政治问题向他们征询意见,并根据其“对策”的表现来选拔任用。

这样选举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向他们请教。这叫做策问。……政府看了他们的意见,再分别挑选任用,这是一个方式。

2. 特殊选举:征人才

当政府有特殊需求时,会直接下诏征求具备特定才能的人才。这种选举方式不拘一格,允许自荐或他人举荐。

  • 范例:如需要能言善辩、不畏艰险的出使西域的人才,或精通水利以治理黄河决口的专家等。

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出使西域,需要通外国语,能吃苦,能应变……政府常常下诏征求,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

3. 定期选举:察孝廉

“举孝廉”是汉代最重要、最终形成的定期选举制度。汉武帝时期,通过对不举荐人才的地方长官施以惩罚,将其制度化,规定每郡每年必须察举孝子、廉吏各一人。

  • 发展:此后,“孝廉”逐渐演变为一种入仕资格,而非单纯的道德名号。选拔方式也从最初的察举,发展到按郡国户口比例定额推选,并在察举后增加中央考试环节。
  • 影响:孝廉出身成为当时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正途,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得以进入政府,最终形成了“士人政府”的格局。

汉武帝时,曾下了一次诏书……若一年之内,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选不出,可见是没有尽到长官的责任。……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

这一制度,又由分区察举,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最后又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这一制度,于是会合有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之四项手续而始达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