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由曹魏的陈群始创。它既是汉代察举制度的延续,也为唐代科举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创立初衷:乱世救弊

此制度创立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察举制无法推行的背景下,旨在为朝廷用人恢复一个客观标准。

  • 核心操作:由中央任命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各州郡的“大中正”,再由大中正选任“小中正”。他们负责对自己家乡的人才进行品评,分为九等(上上至下下),并加评语,作为吏部选拔和升降官员的依据。
  • 初始作用:在创立之初,九品中正制有效地澄清了吏治,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设九品中正制。……吏部便根据此种表册之等第和评语来斟酌任用,分别黜陟。这样一来,官吏之任命与升降,比较有一客观标准。

制度流弊:门第固化

九品中正制作为一项临时的救弊措施,在长期实施后,其弊病日益凸显,最终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

  1. 人才集中于中央:由于选拔权掌握在身处中央的大中正手中,导致全国人才涌向中央,地方因此衰落。
  2. 考课与选举混淆:中正的评议决定了官员的升降,使得官员只重虚名,不务实职,扰乱了正常的考核体系。
  3. 沦为门第工具:随着时间推移,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互相品题,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完全背离了选贤任能的原则,成为维护士族门阀的工具。

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最终,九品中正制的腐败与僵化,促使唐代进行彻底改革,以更为开放的科举考试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