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制得失检讨
汉代制度虽为后世称道,但亦存在诸多问题与流弊。对其得失的检讨,有助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轨迹。
制度之失
- 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制下的自由兼并问题未能解决,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政府的轻徭薄赋政策未能惠及底层农民。
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
- 军事方面:全国皆兵的兵役制度,因训练简略、调动不便,最终流于形式,有名无实,无法有效应对战事。
结果全国皆兵,弄得有名无实,一旦起了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 政府组织方面:皇权与相权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成文法规,导致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汉武帝)容易侵夺相权,形成内朝权力过重、外朝无法节制的局面,最终为外戚专权(如王莽)埋下祸根。
皇室与政府之间,确是有一番斟酌的。虽没有硬性规定皇帝绝对不许预闻政治的一句话,这也并不是大失错。……结果还是大司马大将军外戚辅政,还是内廷权重,外朝权轻,于是有王莽代汉而兴。
- 选举制度方面:察举制度的初衷虽好,但后期流于形式,且因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家庭,最终形成了“书生贵族”和世家门第,使得政权有被变相世袭的风险。
虽非封建贵族,而有书生贵族。虽非工商业资本,而有书籍资本。国家的政治制度,虽没有对那些家庭许下世袭特权,但他们因有家庭凭借,无异于有世袭的特权了。
制度之得
尽管存在弊病,汉代制度仍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优点。
- 政权开放:创立了以教育、知识和行政实习为标准的客观选官制度,打破了血缘和财富的垄断,使政权向全社会开放。
- 国家统一:通过郡县长官需避用本地人、选举名额按地区分配等方式,确保了中央政府的全国代表性,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融和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大一统局面的长期维持奠定了基础。
至少他们已懂得政府用人该有一客观标准,不能全凭在上者之私心好恶。……而又懂得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这也不能不说是在当时已算合理化,已算开明与进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