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举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是理解其“士人政府”特性的关键。在推翻了封建世袭制度后,汉代并未走向军人或富人政治,而是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察举和考试为核心的人才选拔机制,为社会知识分子开辟了进入政府的途径。

封建世袭制度已推翻,谁该从政,谁不该从政呢?除却贵族世袭外,首先令人想到军人政治……但汉代又并不然。其次令人想到富人政治……但汉代也不然。

太学与郎官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以后,选举制度渐趋定型,其中“太学”的设立至关重要。

  • 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其毕业生通过考试分为两等。甲科出身者成为“郎”,乙科出身者则为地方政府的“吏”。
  • 郎官:最初多为二千石以上高官子弟充任的皇帝侍卫,是贵族垄断仕途的体现。但太学的设立,使得大量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得以通过考试成为郎官,改变了其构成。
  • 吏职:太学毕业生考取乙等的,会被派往家乡的郡县政府担任掾属,从基层开始历练。

这一体系打通了教育与仕途,为平民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通道。

当时定制,太学毕业考试甲等的就得为郎,如是则郎官里面,便羼进了许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却不就是贵族子弟。至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

选举与任用流程

汉代的选举制度,即汉代-乡举里选,与太学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流程。一个典型的路径是:

  1. 青年进入太学学习。
  2. 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郎署或到地方任吏。
  3. 在地方服务取得成绩后,经由长官察举(如“举孝廉”)回到中央。
  4. 再经过中央的考试,最终获得正式的官职。

通过这套“教育、行政实习、选举、考试”四环相扣的制度,汉代政府逐渐演变为一个由读书人主导的“士人政府”。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