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考试制度

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由汉代的乡举里选,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最终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为主的科举制。这一变革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大进步,其核心在于进一步开放政权,打破门第限制。

制度的演变背景

  • 汉代选举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结合考试,但选拔权主要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
  • 九品中正制:作为汉末乱世的补救措施,初衷是为朝廷用人建立客观标准。但长期沿用后,该制度逐渐僵化,演变为维护士族门第利益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失去了选拔真才实能的意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科举制的建立

唐代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病,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以公开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

  • 自由报考:打破了察举和中正评定的限制,允许读书人“怀牒自列”,即只要符合基本的身家清白条件(非工商从业者、无犯罪记录),即可自行到官府报名,参加考试。
  • 开放政权:科举制将入仕之门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敞开,贫寒子弟得以通过个人才学进入政府,这是对门第政治的有力冲击,也是政权开放的重要体现。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所以就此点论,我们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