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方政府

地方政治的好坏,历来是关乎中国天下治乱的根本问题。明代在中央层面废除了宰相,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地方层面,其行政制度也存在严重缺陷,层级过多,效率低下,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明末清初的两位大学者黄宗羲和顾炎武,对此有深刻的洞见:

  • 黄宗羲:在其《明夷待访录》中,他将问题归结于中央废相,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平衡君权。
  • 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他更关注地方,认为“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主张强化地方权力,认为地方政治搞好了,天下自然太平。

地方政治一向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大一问题。因为中国国家大,地方行政之好坏,关系最重要。

他们两人的着眼点,一上一下,各有不同。黄梨洲注意在上面,顾亭林注意在下面。但我们若细看全部中国政治史,便知他们两位所说,同样是颠扑不破的教训。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但其架构日益臃肿,形成了“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的局面。从省、道、府到县,层层节制,基层的县官权力微小,疲于应付上级,难以有效治理。此外,督抚制度的常态化和胥吏政治的败坏,都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治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