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以后的省区制度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概念,其源头是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这一制度在创立之初,其内涵与后来的省份概念大相径庭,并且其设计本身就包含了深刻的军事与政治控制意图。
“行省”的起源
- “省”的本义:在历史上,“省”本是中央政府机构的名称,如中书省、尚书省,而非地名。
- 行中书省: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征服王朝,为将权力牢牢控制在中央,他们设立了“行中书省”。这并非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宰相府,是中央派驻到地方的派出机构,以便于直接镇压和管理。
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中央的宰相府……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行省划分的军事意图
元代行省的划分,并非出于行政便利的考量,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其划分原则是“犬牙交错”,故意将地理上紧密联系的区域分割开来,隶属于不同的行省。
- 目的:通过这种人为的割裂,使得任何一个区域都难以形成完整的地理单元,从而无法单独据险反抗,便于中央进行分化和控制。
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明代的沿袭与变革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省区划分,但对其性质进行了改造。
- 废除“行省”之名:明代废除了中书省,自然也没有了“行中书省”。地方最高长官被正名为“承宣布政使”,其机构为“布政使司”。因此,严格来说,明代的地方行政区应称为“布政使司”,而非“省”。
- 清代的沿袭:清代在布政使之上又增设总督、巡抚,使得地方行政层级更加复杂,但因没有更合适的名称,最终沿袭了“省”的俗称,并流传至今。
钱穆先生认为,“省”的称呼名不正、言不顺,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不合理的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