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

唐代的科举制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弊病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官员选拔制度,其核心精神在于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政权,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制度特点:开放与进步

科举制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它打破了魏晋以来由门第控制仕途的局面。

  • 自由报考(怀牒自列):与汉代察举和魏晋中正评定不同,唐代允许士人自行报名参加考试,除工商从业者外,基本无身份限制。这为家境贫寒但有才学的读书人提供了进入政府的机会。
  • 政权开放的内在意义:科举制的本质是开放政权,将选拔人才的权力从少数地方长官或门阀手中,转移到以国家考试为标准的相对客观的轨道上。其开放范围比汉代更广,是唐代政治进步的重要标志。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

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考试流程

唐代的科举并非一考定终身,而是一个包含多重环节的复杂流程。

  1. 礼部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才学,如诗赋、经义等。及格者被称为“进士及第”。
  2. 吏部再试:获得进士资格后,还需通过吏部的第二轮考试,此轮考试更侧重于实际从政能力,如身材、言语、判牍(公文写作)等,考察的是“干练”。

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至于实际分发任用,则须经过吏部之再考试,所考重于其人之仪表及口试,乃及行政公文等。大抵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

制度的流弊

尽管科举制在理论上十分进步,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流弊。由于投考者不限,而录取名额有限,导致大量知识分子涌向官场,出现了“士十于官”(读书人十倍于官职)的现象,造成了政府组织的臃肿和冗官问题,这一流弊对后世影响深远。

全国知识分子,终于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中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这是政权开放中的大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