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考试制度

明代的考试制度,在沿袭唐宋科举制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层级变得更加复杂,选拔标准也更为僵化,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政治生态和人才结构。

多层级的考试流程

与唐宋相比,明代的科举考试层级更多,将考生分成了不同等级:

  1. 府县考(童试):最低一级的考试,录取者称为“县学生”,即“秀才”。
  2. 省试(乡试):由各省举办,中试者称为“举人”。
  3. 中央会试:由各省举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中试者始为“进士”。

到了明代,殆因报考的人数更多了,才分成几次考。第一是府县考……其次是省试……各省举人再送到中央,集合会考,这叫会试。会试中试,始是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制度的核心与流弊

明代考试制度的核心,在于对“出身”的极度看重,特别是进士与翰林院的身份,这造成了新的流品分化。而非进士出身者,无论才能多高,也难以进入政府高层。同时,以八股文作为主要的考试形式,虽然为录取提供了客观标准,但也严重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的创造力。

明代风尚,则极看重进士与翰林,非进士翰林就不能做大官。

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如是则科举场中也分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直向前,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不超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