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大体沿袭唐代科举制度,但在重要性、严格性和社会影响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宋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制度愈加严密,但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实效却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和改革。

制度的变化与影响

  1. 门第传统的消失:与唐初不同,宋代门第传统已完全消失。应考者多为“白屋书生”,缺乏家学渊源和政治熏陶,导致新晋官员对实际政治较为生疏。

    宋代,除却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

  2. 制度趋于严密:为防舞弊,宋代考试制度远比唐代严格,如创立了“糊名制”(弥封)。但这也导致考试过于依赖卷面成绩,有时反而无法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

    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3. 缺乏行政历练:唐代进士及第后,未必立即获得官职,常需在地方幕府实习。而宋代为奖励士人,及第后即可获得优厚官职,反而减少了在基层实际历练的机会。

宋人的改革尝试

针对科举的弊病,宋代人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主要有两个方向:

  • 兴办学校:宋人认识到考试只能选拔而不能培养人才,因此努力兴办学校(如太学),希望以学校教育来弥补科举的不足。
  • 改革考试内容:尝试将考试内容从诗赋转向经义,希望选拔出更具经世致用之才的官员。但王安石等人也发现,这种改革可能导致考生从“秀才”变为死记硬背的“学究”,效果未必理想。

第一:想把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这是最关重要的。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

第二: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但改革后却所得不偿所失,考经义反而不如考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