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东汉朝廷

东汉朝廷是《三国演义》故事开始时的中央政权,但此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其衰落和权威的丧失,是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根本原因。

衰落的根源

东汉朝廷的衰败,始于桓、灵二帝时期。其核心问题在于:

  1. 宦官专权: 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蒙蔽皇帝,残害忠良,卖官鬻爵,导致政治极度腐败。

    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2. 外戚干政: 大将军何进等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引发了激烈的宫廷斗争,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给了地方军阀可乘之机。

权威的丧失

  • 事件-黄巾起义: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基础,并促使地方武装力量崛起。
  • 人物-董卓乱政: 董卓进京后,废立皇帝,迁都长安,将汉献帝完全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概念-汉室的权威自此名存实亡。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董卓死后,人物-曹操将汉献帝迎至地点-许都,从此开始了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完全成为曹操用来实现自己政治和军事目的的工具。

最终结局

尽管名义上仍然存在,但东汉朝廷的实际统治早已结束。最终,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了势力-曹魏,东汉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相关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