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部类的积累是指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将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化,在部类内部直接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为了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生产要能够少为第Ⅱ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而相应地多为第Ⅰ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

展开阐述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的积累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发动机。因为只有第Ⅰ部类能够生产出追加的生产资料,为自身和第Ⅱ部类的扩张提供物质前提。

积累的内部机制

  1. 剩余产品的物质形式: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Ⅰm的物质承担者)本身就是生产资料。这使得第Ⅰ部类可以在其内部直接实现一部分积累。

  2. 追加不变资本的形成: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可以将他们剩余产品的一部分,直接用于补偿和扩大自己的不变资本。例如,一个机器制造厂主,可以把他生产的机器(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直接留下来,用于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这部分积累无需通过与第Ⅱ部的交换,而是在第Ⅰ部类内部,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来完成。

  3. 追加可变资本的形成:要使追加的不变资本发挥作用,就必须有追加的可变资本(即追加的劳动力)。第Ⅰ部类要资本化的剩余价值中,也必须有一部分(例如,在书中的例子里是1/5)用来购买追加的劳动力。这部分价值必须通过与第Ⅱ部类交换,换回工人必需的消费资料,才能最终实现。

货币贮藏与潜在资本

  • 货币积累的起点:第Ⅰ部类的资本家通过向第Ⅱ部类或其他资本家出售其剩余产品,而自己暂时不购买或少购买,从而将实现的剩余价值以货币形式贮藏起来。这种单方面的出售,是形成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起点。
  • 生产过剩的可能性:然而,第Ⅰ部类的这种为积累而进行的单方面出售,意味着第Ⅱ部类的一部分商品(消费资料)或第Ⅰ部类其他资本家的商品(生产资料)会卖不出去。这揭示了积累过程的内在矛盾:一个部门的积累(货币贮藏)可能导致另一个部门的生产过剩和再生产中断。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第Ⅰ部类的积累,要求其生产结构必须发生改变。与简单再生产相比,它必须生产更少的旨在补偿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而生产更多的旨在满足第Ⅰ部类自身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结构的调整,是整个社会资本积累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但其在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下很难平稳实现,往往需要通过危机来强制达成。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