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Ⅰc)的补偿,是在该部类内部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来完成的,而无需与第Ⅱ部类发生直接交换。

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是由这样一些使用价值构成的,这种使用价值按照它们的实物形式来说……只能作为不变资本的要素发生作用。因此,在这个价值6000的产品中,1/3(即2000)补偿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其余2/3则补偿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

展开阐述

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时,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自身不变资本的补偿问题。在两大部类完成交换(Ⅰ(v+m) 与 Ⅱc 交换)之后,第Ⅰ部类的产品还剩下一个巨大的部分,即 Ⅰc

Ⅰc的补偿机制

  • 产品的物质形态: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包括其不变资本部分(Ⅰc)、可变资本部分(Ⅰv)和剩余价值部分(Ⅰm),在物质形态上都是生产资料

  • 内部交换:在Ⅰ(v+m)被用于交换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之后,剩余的Ⅰc部分(其产品也是生产资料)无法再与第Ⅱ部类进行交换,因为第Ⅱ部类已经用其全部不变资本(Ⅱc)换取了所需的生产资料。因此,Ⅰc的补偿只能在该部类内部进行。

  • 具体过程:第Ⅰ部类由无数个生产不同生产资料的特殊部门构成(如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这些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互为对方的不变资本。例如,煤矿生产的煤炭,成为钢铁厂的不变资本;钢铁厂生产的钢材,又成为机器制造厂的不变资本;而机器制造厂生产的机器,又可以作为煤矿和钢铁厂的固定资本。这种在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和相互补偿,最终实现了整个Ⅰc部分的价值和物质更新。

  • 实物形式的直接再利用:一部分Ⅰc甚至不需要通过交换。例如,煤矿生产的煤炭,有一部分会直接用于本煤矿的蒸汽机等设备,直接作为生产资料再进入自身的生产过程。

理论意义

对Ⅰc补偿的分析,彻底揭示了亚当·斯密“价值分解为收入”的教条的荒谬性。它证明了:

  1. 不变资本的客观存在:社会年产品中有一个巨大的价值部分(Ⅰc),它既不能分解为工人的工资,也不能分解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它就是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再现,并且必须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重新投入下一个生产周期,否则整个社会再生产将即刻崩溃。 . 社会劳动的分配:从社会角度看,有相当一部分年劳动(在书中的例子里是总工作日的4/9,即生产4000Ⅰc的劳动)是专门用于生产新的生产资料,以补偿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自身所消耗掉的旧的生产资料。这部分劳动的产品,其最终用途只能是生产性消费。

因此,Ⅰc的内部补偿是社会再生产能够连续进行的关键环节,它保证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自身的再生产,从而为整个社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