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式来说明积累,是通过抽象的数字模型,精确地揭示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之间实现价值与物质补偿所必须遵循的量的比例关系。
如果再生产是在这个基础上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下一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展开阐述
为了清晰地展示扩大再生产的内在机制,马克思采用了一系列抽象的公式(图式)来进行推演。这些公式虽然是简化的模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矛盾。
积累公式的基本前提
- 两大部类:社会生产分为第Ⅰ部类(生产资料)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
- 价值构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由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和 m(剩余价值)构成。
- 积累的来源:积累来源于剩余价值(m)的一部分被资本化,转化为追加的 c 和 v。
核心交换关系与平衡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核心交换,发生在第Ⅰ部类的收入(v+m的一部分)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以及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m的一部分)之间。
其基本平衡条件可以概括为: 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这个公式意味着,第Ⅰ部类用于交换消费资料的全部价值(包括原有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用于交换生产资料的全部价值(包括原有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
公式推演揭示的规律
通过对公式的逐年推演,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结论:
-
第Ⅰ部类的优先增长:为了满足全社会(包括自身)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Ⅰ部类的生产和积累速度,必须相对快于第Ⅱ部类。这是资本主义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要求和表现。
-
动态平衡的脆弱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精确的量的比例,任何一方的积累率或生产结构发生与对方不相适应的变化,都会破坏平衡。例如,如果第Ⅰ部类积累过快,生产出的追加生产资料超出了第Ⅱ部类的吸收能力,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危机。
-
矛盾的积累:公式的推演表明,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本身就是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每一个循环的平衡都只是暂时的,它同时又为下一个循环的更大规模的失衡和危机创造了条件。
示例(简化的第一年)
- 初始状态:Ⅰ: 4000c+1000v+1000m; Ⅱ: 1500c+750v+750m
- 积累决策:Ⅰ积累500m (400c+100v); Ⅱ积累150m (100c+50v)
- 交换过程:
- Ⅰ需要消费资料: 1000v + 500m(消费部分) + 100v(追加) = 1600
- Ⅱ需要生产资料: 1500c + 100c(追加) = 1600
- 交换实现:Ⅰ(1000v+500m+100v) 与 Ⅱ(1500c+100m) 进行交换,双方需求恰好满足。
- 积累结果:
- Ⅰ资本变为: (4000c+400c) + (1000v+100v) = 4400c + 1100v
- Ⅱ资本变为: (1500c+100c) + (750v+50v) = 1600c + 800v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社会的资本都实现了规模的扩大,并为下一轮更大规模的再生产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