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的资本理论不加批判地接受了亚当·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混淆,并将其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对立等同起来,从而使其价值和利润理论陷入了无法解决的矛盾。
李嘉图提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价值规律的例外,即工资率影响价格的各种情况。
展开阐述
李嘉图虽然在价值理论上比亚当·斯密更为深刻和一贯,但在资本构成问题上,他完全继承了斯密的混乱,并将其推向了更具危害性的理论后果。
李嘉图理论中的混淆
-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定义:李嘉图将资本划分为两类:
- 固定资本:由“工具、机器和建筑物”构成,其特点是“耐久程度”不同,消费得慢。
- 流动资本:被定义为“维持劳动的资本”,即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其特点是“损耗得快”。
-
双重混淆:
- 流动资本 = 可变资本:他明确地将流动资本等同于投在工资上的可变资本。
- 固定资本 = 不变资本(的一部分):他将固定资本等同于由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不变资本。
-
理论后果:
- 忽视劳动材料:在这种划分下,不变资本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材料(原料、辅助材料等)——被完全遗忘了。因为它在流通方式上与工资(流动资本)相同,但在价值增殖中又属于不变资本,所以在李嘉图的体系中没有它的位置。
- 抹杀本质区别:通过将资本的根本区别归结为固定与流动的区别(即周转快慢或物理耐久性的区别),李嘉图彻底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本质区别。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劳动力与价值的交换)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被归结为纯粹的技术或流通问题。
对价值理论的冲击
李嘉图之所以关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它对他的价值理论构成了挑战。他发现,在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固定性”不同(即他所理解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工资的普遍变动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似乎与“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基本规律相矛盾。
然而,由于他从一开始就错误地将问题建立在固定/流动的对立之上,而不是不变/可变的对立之上,他无法正确解决这个矛盾。他试图通过修正价值规律来解释这一现象,但这反而使其整个理论体系陷入了困境,并为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家攻击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口实。
总之,李嘉图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但他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问题的处理,是他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深刻地反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无法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时的内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