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总公式是G—W—G′,即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它描述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通过买和卖最终实现价值增殖的运动。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等于原预付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额ΔG。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展开阐述
资本的总公式(G—W—G′)与简单商品流通(W—G—W,为买而卖)在形式和目的上都有本质区别:
-
流通次序相反:资本流通以买(G—W)开始,以卖(W—G′)结束;而商品流通以卖(W—G)开始,以买(G—W)结束。
-
起点和终点不同: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概念-货币,运动的目的是使价值增殖;而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概念-使用价值,运动的目的是满足需要。
-
运动没有限度:由于资本流通的动机是概念-交换价值本身,其目的是无限的价值增殖,因此这个运动是没有限度的。100镑变成110镑,这110镑又可以作为新的起点去追逐更大的增殖。
-
剩余价值的产生:G—W—G′的流通之所以有内容,是因为终点G′在量上大于起点G。这个超过原价值的余额(G′ - G),就是概念-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货币转化为概念-资本的关键。
这个公式本身充满了矛盾,因为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价值似乎不能在流通过程中自行增殖。这个矛盾的解决,在于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概念-劳动力,它的使用本身就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