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频繁地引用、批判和发展了他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把社会分工一般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

展开阐述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评价是双重的。一方面,他肯定了斯密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也深刻地揭示了其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

主要贡献与观点

  1.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斯密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并试图区分概念-使用价值概念-交换价值
  2. 对分工的分析:斯密深刻地阐述了概念-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并将其视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
  3. 对资本积累的认识:他将资本积累视为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并提出了“节俭”是积累重要因素的观点。

马克思的批判

  1. 价值理论的矛盾:斯密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但又常常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和地主的地租(所谓的“斯密教条”),从而陷入了用价值来解释价值的循环论证。
  2. 混淆劳动的二重性:他没有明确区分创造使用价值的概念-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概念-抽象人类劳动,这是其价值理论混乱的根源。
  3. 对资本构成的错误理解:斯密错误地认为社会总资本可以完全分解为可变资本(工资),忽略了概念-不变资本在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 对分工的非历史性看法:他虽然看到了分工的后果,但未能揭示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对抗性,即造成工人畸形发展的本质。

总体而言,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凭其天才的直觉抓住了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但由于其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历史的局限性,他无法解决自己理论中的内在矛盾。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