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道理并非独立于特殊事例而存在,它总是作为对某个或某些特殊事例的理解和说明而呈现的;若脱离了它所依附的具体“注脚”,普遍性论断就会变得空洞无物。
一般道理是依附于特殊事例的道理,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注脚。(第九章)
一种泛泛的道德兴趣、哲学兴趣,若没有落实到任何具体问题上,多半是空疏的,甚至虚假的。(第七章)
我们不是先有一种普遍的“公正”观念,然后把它应用到对具体做法的评价上,我们是从这些做法中“看出”公正。(第九章)
展开阐述
这一论点是对传统哲学中“普遍性高于特殊性”观念的颠覆。它强调,任何有意义的普遍道理,都必须扎根在具体的、特殊的情境和事例之中,普遍性是对特殊性进行反思和联系的结果,而非其前提。
普遍性作为“注脚”
“注脚”这个比喻精妙地刻画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依附性:注脚不能脱离正文而存在。同样,普遍道理(如“正义”、“勇敢”)若没有具体的、特殊的事例(如“苏格拉底饮鸩就义”、“士兵在战场上坚守阵地”)作为支撑,就只是一个空洞的标签。
- 阐释性:注脚是对正文的解释和引申。普遍道理的作用,正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阐明某个特殊事例的意义,并建立它与其他特殊事例的联系。我们说苏格拉底的行为体现了“正义”,这一普遍判断阐明了他行为的深层意义。
从特殊到普遍,而非反向
我们对普遍性的认知路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而非将一个预设的普遍概念“应用”于具体事例。
- 学习过程:我们不是先掌握了“猫”这个普遍概念,再去识别一只只具体的猫。我们是在看到这只猫、那只猫之后,从这些特殊的经验中逐渐形成关于“猫”的一般理解。
- 道德判断:我们不是先有一个抽象的“公正”定义,然后去套用在具体事件上。我们是在评价“这个判决是公正的”、“那种分配方式是不公正的”这些具体做法中,逐步深化我们对“公正”的理解。
反对空洞的“大道理”
如果一个道理宣称自己“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无法与任何具体的、可感的经验相连接,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虚假的、无效的道理。例如,脱离了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细致分析,任何关于“美”的普遍理论都难免流于空泛。一个哲学论断的真正力量,恰恰在于它能多么深入地扎根于并照亮那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