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符合论主张,一个命题或信念之所以为真,在于它与外部世界的某个事实或实在状态相符合或对应。

真理的符合论主张认识的真理性在于与现实相符合, 在语言哲学中, 常见的提法是真理在于命题与事实相一致。

符合论是最常识的说法, 也是最源远流长的真理论。

亚里士多德曾说:“把是的东西说成不是,或把不是的东西说成是,这就是假,把是的东西说成是,或把不是的东西说成不是,这就是真。“这可以视做是在言说的层面上谈论真假。

展开阐述

真理的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是最古老、最符合人类直觉的一种真理理论。它的核心思想非常简单:一个想法、一个句子或一个命题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或对应了世界本来的样子。真理就是“言”与“实”的一致。

核心思想

符合论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图景上:一边是心灵或语言(信念、思想、命题),另一边是独立于心灵和语言的外部现实(事物、事实、实在)。真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一种成功的“符合”或“对应”关系。例如,“猫在垫子上”这个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一只猫,并且这只猫确实在某个垫子之上。

代表人物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中蕴含了符合论的雏形,亚里士多德“把是的东西说成是”的定义被视为符合论的经典表述。
  •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真理是事物和理智的一致”的著名定义。
  • 伯特兰·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他们将符合论发展到了极致。他们认为,一个复杂的命题可以通过逻辑分析还原为一系列基本的“原子命题”,而每一个原子命题都直接对应着世界中的一个“原子事实”。一个命题的真假,最终取决于其原子组成部分是否与原子事实一一对应。

面临的挑战

尽管符合论非常直观,但在哲学分析中却面临着诸多深刻的困难:

  1. “事实”的性质是什么?:我们说命题符合“事实”,但“事实”本身是什么?它是一种特殊的实体吗?如果“雪是白的”这个命题对应于“雪是白的”这个事实,那我们似乎只是在重复同义反复,并没有真正解释任何东西。
  2. 否定性命题如何符合?:“猫不在垫子上”这个命题对应着什么事实?难道世界中充满了“不在场”的否定性事实吗?这听起来非常奇怪。
  3. 如何检验“符合”?: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似乎必须能跳出语言和信念,站在一个中立的、上帝的视角来同时审视命题和事实,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但这对于人类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永远无法“裸奔”式地接触到一个未经概念和语言塑造的纯粹现实。
  4. 数学和逻辑真理:像“2+2=4”这样的分析性真理,它们的真理性似乎并不依赖于与外部世界任何特定事实的符合。

理论地位

由于上述困难,许多哲学家转向了028-核心理论-真理的融贯论029-核心理论-真理的实用主义理论。然而,符合论的直观吸引力使其在哲学讨论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026-核心理论-意义的成真条件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符合论在当代的一种精致化、形式化的版本,它试图通过严格的语义学工具来规避传统符合论的形而上学难题。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