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融贯论主张,一个命题的真理性不在于它是否符合外部现实,而在于它是否能与一个更广泛的信念或命题系统相互协调、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融贯论[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把真理理解为判断之间、命题之间、信念之间的融贯性。例如在一个理论中, 一个命题若与其他命题相融贯, 这个命题就是真命题。

从否定的方面讲, 融贯论起于对符合论的不满。

从肯定的方面讲, 融贯论基于世界之为一个合乎逻辑的整全实体的本体论观念, 如果不从整全实体着眼而只看到部分现象, 这些现象会显得互不相干、混乱甚至互相矛盾, 所以, 对于部分的把握, 充其量只能部分为真…

展开阐述

真理的融贯论(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是作为027-核心理论-真理的符合论的主要竞争者而出现的。它放弃了在语言/信念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想法,转而将真理定义为系统内部的属性。一个信念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它能和谐地融入我们已有的信念之网中。

核心思想

融贯论认为,我们永远无法跳出自身的信念系统去直接与“现实”进行比对。我们能做的,只是拿一个新的信念来与我们既有的信念体系进行比较。如果这个新信念能够与旧信念系统不相矛盾,甚至能加强或更好地解释该系统,那么我们就可以接受它为“真”。真理的标准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

代表人物与流派

  • 唯理论哲学家:如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特别是黑格尔,被视为融贯论的代表。他们的形而上学体系都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和逻辑的内在关联性。黑格尔的名言“真理是大全(the whole)”是融贯论的经典表达。
  • 新黑格尔主义者:如布拉德雷,他认为任何局部的判断都不可能是完全真的,因为它的真理性依赖于它与整个“绝对者”的观念系统的关系。
  • 逻辑实证主义者(部分):维也纳学派的纽拉特和亨普尔等人也持有融贯论的色彩。纽拉特著名的“边航行边修船”的比喻生动地说明,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绝对稳固的“事实”基础,而只能在已有的信念海洋中不断调整和修复我们的知识之船。
  • 蒯因:其“信念之网”的整体主义真理观被认为是融贯论的一种当代变体。

面临的挑战

  1. 与现实的脱节:融贯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似乎完全切断了真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一个信念系统可以内部高度融贯,但却完全是虚构的。一个构思精巧的小说世界(如《魔戒》)也可以是融贯的,但我们通常不认为其中的命题是真的。
  2. 多个融贯系统的可能性:可能存在多个同样融贯但彼此不相容的信念系统。如果融贯是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将无法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系统中做出选择,这似乎会导致一种极端的相对主义。
  3. 如何定义“融贯”?:“融贯”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仅仅意味着“逻辑上不矛盾”吗?这似乎太弱了。如果它意味着更强的“相互蕴含”或“相互解释”,那又该如何精确定义呢?
  4. 循环问题:要判断一个新命题是否与一个系统融贯,我们似乎需要先假定该系统中已有的命题为真。但这又回到了起点,我们如何确定那些已有命题的真理性?

理论地位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融贯论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027-核心理论-真理的符合论的困难,并强调了我们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社会建构性。在科学哲学和后现代思想中,融贯论的变体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