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成真条件论主张,理解一个陈述句的意义,就是知道在何种条件下该语句为真。

弗雷格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给出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给出了这个语句的意义。这被称作意义的成真条件理论或真值条件论[truth conditional theory]。

维特根斯坦认为:“了解一个语句的意义就是了解在这个语句为真的情形下实际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怎样可以决定这个句子是真是假。

展开阐述

意义的成真条件论(Truth-Conditional Theory of Meaning)是逻辑主义传统中的一个核心意义理论。它绕开了指称和观念,将句子的意义与“真”这个概念直接挂钩,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它为真的条件(Truth Conditions)。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了“雪是白的”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为真(即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时候),你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

核心思想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陈述句。它认为陈述句的核心功能是描述世界,而描述得正确与否,就体现在句子的真假上。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完全可以由其真值条件来穷尽。这个理论将意义问题转化为了一个更清晰、更易于进行逻辑处理的问题:确定句子与世界之间的符合关系。

代表人物与发展

  • 戈特洛布·弗雷格:被认为是该理论的奠基人,他明确提出给出语句的成真条件就是给出其意义。
  • 早期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他主张一个命题展示了一种可能的事态,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如果它为真,情况会是怎样”。
  • 维也纳学派:如卡尔纳普等人,将这一思想与可证实原则联系起来,认为知道一个句子的成真条件,就等同于知道如何去证实它。
  •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通过他的“027-核心理论-真理的符合论”的语义论定义(T-约定),为成真条件论提供了严格的形式化工具。例如:“‘雪是白的’为真,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 唐纳德·戴维森:是后期语言哲学中成真条件论最重要的倡导者。他试图将塔斯基的形式工具用于为自然语言建立一个系统的意义理论。

面临的挑战

  1. 适用范围有限:该理论最适用于描述事实的陈述句,但很难直接应用于疑问句(“今天天气好吗?”)、命令句(“请把门关上!”)、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因为这些句子通常无所谓真假。
  2. 循环论证的嫌疑:批评者认为该理论存在循环。如果我们不首先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我们又如何能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它为真呢?例如,如果我不懂“Schnee ist weiss”的意义,那么“Schnee ist weiss is true 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这个成真条件对我来说就毫无帮助。
  3. 认知意义的缺失:弗雷格的难题依然存在。即使“启明星”和“长庚星”有完全相同的成真条件(都当且仅当金星是那颗星时为真),但它们显然具有不同的认知意义(cognitive significance)。成真条件论似乎无法捕捉到这种意义上的差别。

理论地位

尽管面临挑战,成真条件论仍然是当代语言哲学和形式语义学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它为分析语言提供了一种强大而严谨的逻辑工具,并且是可能世界语义学等现代语义学理论的基础。

关联节点